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FSN

乡村种子库 | 大自然的恩赐,纳人的智慧在流动



沿丽江去往玉龙雪山的婆娑蜿蜒的山路上,云气浮浮冉冉,穿过高寒的雪域后,正踌躇于究竟翻过了多少个山头,逐渐干热的天气提醒我们:金沙江谷地到了!纳西族和摩梭人(以下称“纳人”)的家园到了!在现代化浪潮中,隐没于梯田沃野里的种子与智慧依然生生不息,因为金沙江边的纳人披星戴月、载歌载舞,默默守护着传承千年而多样的种子、文化信仰。


今天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我们沿江而行,走进石头城、吾木、拉伯、油米四个纳人村落,看看老种子与新观念相遇后如何蔓延在家家户户的菜园垄畦、田野阡陌,看看纳人怎样“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一窥山地社区历久而弥新的柔韧之道



宝山宝地的石头城,金沙江种子路开始的地方


石头城村是距离云南丽江市区127公里的纳西村落,深居在玉龙雪山山系的金沙江河谷地带。它所在的滇西北山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最东侧,即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交界处,澜沧江、金沙江、怒江在此“三江并流”,成为生态系统和生物文化最丰富的地区,也是多元民族文化聚集之地。地处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系的“泛第三极”区域,这里生态屏障功能突出。近年来,河谷地带的生态条件却愈发脆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频繁的经济活动,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状况。



金沙江流域四村位置图(仅标示相对位置,非实际比例)


石头城村是金沙江流域颇为典型的纳西村落,纳西族人沿江开垦梯田,凭借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山地农业文化系统。小农农业是纳西山地农业文化系统的特点,虽然人均耕地面积不足2亩,作物和品种数量却十分丰富。石头城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大麦、玉米、马铃薯,丰富的豆类、蔬菜、南瓜、蔓菁,以及核桃、花椒、果树,形成了一套高效而富有活力的混农林耕作系统。



金沙江畔的石头城(图:Simon Lim )



流域中的梯田与麦浪(图:FSN )


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参与式行动研究团队2013年来到石头城村,在此开展农业生物多样性基线调研。调研结果显示,近30年,当地农户种植的传统农作物和农家种数量呈下降趋势尤其是自2007年起农家种流失速度加剧,杂交种使用比例呈迅速上升趋势。推广杂交种导致石头城村作物品种和种植结构发生变化,传统大春季节,大多数农户放弃种植水稻,改为种植玉米。农户曾经自留、交换的农家种子逐渐减少,作物品种日趋单一,农业生产和农户生计在面对干旱、雨季推迟等极端天气时变得脆弱。



石头城村农作物品种流失和引进趋势(1980-2013年)



守护种子,呵护家园,纳西妇女撑起半边天


2013年12月,研究团队在丽江举办“农民的种子及传统文化展示交流会”,参与保育种子十多年的广西社区农户与石头城村民交流,一同带来她们与科学家合力培育的桂糯2006、桂综糯、莫宜糯等品种,期待这些种子能在石头城落地生根。在研究团队支持下,石头城村成立了以妇女为主要成员的种子保育小组,从农业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知识保护利用切入,保育纳西传统生态文化,推动社区持续发展。小组的骨干力量是李瑞珍、张秀云、和秀勤等一众妇女,这些姊妹承担起保种育种的职责,也得到村里老年协会的支持,即保证传统经验知识一脉传承,也鼓励年轻人接棒参与。



坚定的妇女骨干力量:李瑞珍、张秀云、和秀勤  (图:秋笔)

石头城培育的桂糯2006 (图:张秀云)


小组还得到科研机构的支持,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广西农业科学院、云南农业大学,它们为小组提供技术培训和交流学习机会,帮助小组成员掌握选种育种、提纯复壮、制种等技术。张秀云、李瑞珍、和秀勤脱颖而出,成为技术能手、妇女育种家。在她们的悉心呵护下,广西传递来的种子适应了石头城的气候、环境条件,村里丰富多样的种子也受到重视。其他骨干亦不甘落后,木义昌的大豆选种试验,和善豪精心维护家庭菜园,种子多样性愈发丰富,不仅从骨干手里分发到本村村民,还流转到附近的纳西村落。



和善豪的家庭菜园维持了餐桌的多样性(图:田秘林)

木义昌与和海荣的大豆选种试验 (图:黄华)



 石头城桂糯2006制种产量(单位:斤)


经过种子保育小组的坚持和努力,石头城村成为纳西传统生态文化保育的示范中心,也是种子保护利用和分发传播的枢纽,摸索出经验:


1.

掌握选种育种技术,对玉米、大豆等作物做了适应性改良试验,不断拓展品种保护的种类,保障社区种子多样性;


2.

妇女发挥了主导作用,涌现出多位妇女育种家和技术能手,她们不仅保护了种子,还尝试创新利用传统饮食文化;


3.

与科研机构建立起密切的协作关系,育种成果和技术不仅向周边村落传播,也开始与科研机构交流互换种子交流。


石头城村桂综糯品种推广成果





流动的种子智慧,四村聚力保护传统生态文化


试验、收集的种子越来越多,促使小组成员思考,如何系统管理好丰富多样的种子资源。2016年5月,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联合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云南农业大学、安第斯山地社区网络、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内外机构在石头城村召开了主题为“山地原住民社区生态文化系统,减贫和可持续发展”的南南合作政策国际研讨会。这次会议除了有来自秘鲁、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多个国家的农户,也有来自吾木村、油米村同处金沙江流域的纳西村民,为后来成立纳西山地社区网络播下种子。



山地原住民社区交流  (图:杨青)


石头城种子保育小组以研讨会为契机,决定建立石头城种子库,成立以妇女为核心的管理小组,制定管理章程,将育种试验成果和村里特色、濒危种子收集保存在种子库。种子库选址在村老年活动中心,有利于村民接近种子库,了解种子保护的重要价值。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丽江高山植物园的专家为种子库提供了技术支持,研究人员和村民一起调查了金沙江流域生态环境与野生物种资源现状,将调查结果制作成信息图表列于种子库,展示流域环境特点和本地物种资源丰富程度。如今,种子库分门别类地展示和陈列传统老品种、参与式选育种试验品种、野生草药、外地引入品种,截至目前,总共收集保存109个品种,其中70个本地品种、22个黄豆试验品种、17个玉米试验品种。



石头城村种子库保存种子数量


为了库存种子能够保持活态,管理小组以选种育种试验为基础,设计了种子资源登记、种子田两种机制确保种子库有效运转:


1.

种子库成立前,已有意识地盘点、记录种子资源信息,在广西农科院、农民种子网络协助下,种子的图文信息被系统编号并编辑成册;


2.

种子库成立后,探索种子田机制,以便库存种子能够适应当地环境气候。2017年,李瑞珍从库里取出16个品种的样品(其中7个大豆品种和9个玉米品种)在试验田里种植,收获、鉴定后重新入库,更新库存种子。




李瑞珍的种子试验行动 (图:梁海梅,李瑞珍,田秘林)


石头城村以种子库为抓手,通过资源登记和种子田发挥活态保存利用功能,不仅保障了种子的活力,也提高了村民参与程度,让农家种、改良品种走向更多村民的家中,也得到地方政府的认可。2019年3月,丽江副市长金振辉在石头城村视察,参观了种子库,肯定了石头城在种子保育和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取得的成绩,希望石头城村与科研单位、社会组织加强合作,克服困难保护好老祖宗留下的财富。



石头城牧牛科的玉米种子库  (图:张秀云)


2016年南南合作政策会议后,石头城村的种子试验成果便开始跨出村庄,带动更多村子走上“种子之路”,经石头城村带头人木文川提议,吾木村、油米村和石头城村一起成立纳西山地社区网络。2017年3月,在乐施会支持下,石头城村、油米村代表相聚吾木村,组织主题为“纳西妇女,小农种子,可持续发展”的工作坊,大家讨论着如何保护老种子,传承纳西传统文化,守护生态家园。这次工作坊,村民带来心爱的种子,互相交换,种子跨越村庄的界限,在村民手里流动起来。2018年,拉伯村加入纳西山地社区网络,形成了2个纳西族村落、2个摩梭人村落的交流平台,村民间的交流学习活动更加频繁。



石头城村、油米村代表相聚吾木村 (图:田秘林)


2017年吾木村从云南农业大学引入元阳哈尼梯田的11个水稻品种,由和继先开展参与式选种试验,石头城的5个玉米品种也被引进试种,品种越来越多样。和继先东巴带领团队从农家种保护、改良入手,扩展至纳西传统文化传承(祭天求雨仪式)、生态种植养殖、自然教育。2019年,吾木村组织了“一棵树”成长夏令营,数十名儿童参加了这次暑期营队,学习纳西东巴文化、农耕知识、中药草知识,体悟大山大河中的纳西传统生态文化。


吾木村种子库保存种子数量



吾木农民种子文化图书馆  (图:和继先)


2019年1月,纳西山地社区网络四村正式成为中国科学院“泛第三极”课题下的“丝路环境”专项可持续生计示范点,探索环喜马拉雅区域和三江并流区域促进农业生物多样性在地保护利用、社区可持续生计发展、气候变化应对的行动路径。2019年9月,纳西山地社区网络在拉伯村举办“种子、传统食材与纳西山村可持续发展”交流会,在这次交流会上,拉伯村种子库正式成立。经过和继先东巴的努力,吾木种子文化图书馆也于同年建成。而在石头城村,随着种子工作的深入,一个种子库无法满足需要。2019年,牧牛科自然村由妇女育种家牵头成立石头城种子库的分支库,保存牧牛科自然村妇女小组的种子库。



“种子、传统食材与纳西山村可持续发展”交流会 (图:丁振东)



2019年9月正式成立的拉伯种子库保存了32个品种,这些品种大部分是村民世代保留下来,有一部分是村民参加四村网络的活动交换而来,种子库目前由杨建新、王菊花、和春梅等村骨干管理。更加偏远的油米村正在筹备他们自己的种子库和种子资源登记,农民种子网络2019年5月在村子开展入户调查时已初步了解到村里至少还有31个地方品种,且种子的保存、使用方式更加具有特色,与当地浓厚的东巴氛围不无关系。


纳西四村种子库及保种数量




2019年9月正式成立的拉伯种子库  (图:李管奇)


2013年以来,石头城村种子保育工作逐渐扩展到金沙江流域的4个纳西村落,形成纳西山地社区网络。工作范围从种子保护利用开启,逐步扩大为传统生态文化知识保护传承、社区综合发展等多个面向。经过村民、科学家、社会组织共同努力,社区行动和政策研究成果丰富,建成4家乡村种子库,保护300多个品种,得到地方政府的认可。四村接下来将工作经验转化为政策建议,形成应对社会经济变迁和气候变化的展示案例及可行路径,促进环喜马拉雅山地社区及金沙江流域社会、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



山地社区的柔韧应对

纳西四村联合行动,与科学家、社会组织合作探索种子就地保护利用经验,传承山地农耕文化,自信面对社会经济变迁与气候变化的挑战,积累了传承、创新的经验:


1.

掌握选种育种技术,对玉米、大豆等作物做了适应性改良试验,不断拓展品种保护的种类,保障社区种子多样性;


2.

妇女发挥了主导作用,涌现出多位妇女育种家和技术能手,她们不仅保护了种子,还尝试创新利用传统饮食文化;


3.

与科研机构建立起密切的协作关系,育种成果和技术不仅向周边村落传播,也开始与科研机构交流互换种子交流。




油米对文化与种子多样性的守护哺育着四代人(图:秋笔)





 

撰文:李管奇、梁海梅

图源:秋笔、杨青、Simon Lim、黄华、张秀云、李瑞珍、丁振东、FSN






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